一輪明月當空照,一張圓桌聚親情。
農歷八月十五,這場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節日,在宋人眼中,是一場風雅至極的詩意盛會。北宋時期,中秋節已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,汴京街頭,各酒店皆賣新酒,街市熙攘。人們爭占酒樓玩月,夜市通宵營業,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騰與溫馨。

“圓”,作為宋式美學的核心元素,在這個團圓佳節里,被賦予了極深的意象表達。宋人從中感悟生命的圓滿與缺憾,蘇軾在那首傳頌千年的詞作中吟出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,道盡了世人對團圓的期盼。
一、宋人中秋:一場極致風雅的歡聚
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俗節日,被稱為“中秋”或“月夕”。對于宋人而言,中秋是“世俗歡愉的節日”。
宋人對中秋的慶祝,不僅停留在物質層面,更“追求精神的愉悅與藝術的享受”。這種對生活品質的講究,體現了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。
宋式美學不是唐代“滿城盡帶黃金甲”的肆意絢爛,而是認真對待一片素瓷、一截枯木、一片煙云,于細節中輕叩生命的意象與精神。
二、宋式美學:簡約雋永的生活哲學
宋式美學源于宋代文化,審美崇尚“刪繁就簡”,追求自然本真與內在意趣。它摒棄華麗堆砌,以簡潔線條勾勒空間輪廓,用質樸材質傳遞溫度。
家具設計上,宋代家具以輕盈、簡潔、雅致著稱。宋代圈椅被稱為中國人設計的最為完美的椅子,它在唐代基本定型,宋代則將其發展得更為完美。
空間布局上,宋式家居講究空間的疏朗開闊,善用留白。墻面、地面不做滿鋪裝飾,似宋畫里的天地留白,給人遐想,也讓空間呼吸。
三、《宋式圓餐桌》:天圓地方的宇宙觀
在中國,集體吃飯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傳統和文化。自古以來,中國人便將吃飯視為一件大事,尤其是傳統節日的團圓飯,更是一場充滿溫情與儀式感的盛宴。

《宋式圓餐桌》設計:餐桌采用經典的圓桌設計,源自“天圓地方”的宇宙觀。桌體線條向上斜向圓桌中心,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,將家人緊緊匯聚在一起,寓意著團圓美滿。
餐椅設計:餐椅的設計同樣獨具匠心。方正平穩的造型,給人一種穩重可靠的感覺。椅背的彎度經過精心設計,完全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,完美貼合人體背部曲線。

這種對舒適性的關注,體現了宋式美學尊重人性的核心精神。
四、細節匠心:宋式審美在現代家具中的演繹
優質選材:《宋式圓餐桌》在選材上極為考究,精選優質紅酸枝。這種木材不僅質地堅硬,而且材色悅目,每一塊木材都散發著自然的光澤,為餐桌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韻味。

安全設計:餐桌線條圓潤,表面光滑平整,這一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家庭使用的安全性。尤其是對于有小孩的家庭來說,避免了小孩在跑動時被家具的棱角磕碰受傷,讓家人可以放心地享受用餐時光。
人性化尺寸:桌面高度適中,貼合人體工學提倡的最優尺度。當你雙臂倚放在桌面上時,會倍感舒適,仿佛是為你的身體量身定制。富余的桌底空間,讓你的雙腿可以自由舒展,毫無拘束之感,盡情享受用餐的愜意。

穩固結構:餐桌底部采用六根立柱呈六邊形椎體造型,由窄到寬巧妙設計。這種造型不僅美觀大方,更重要的是巧妙增大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,有效分擔了桌面壓力,使餐桌結構更加穩固堅實。
五、團圓意象: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鳴
從古至今,中秋的核心意義始終圍繞著“團圓”二字。宋代中秋夜,家家戶戶會安排家宴,“團圓子女,以酬佳節”。今天,我們通過一張紅木圓桌,繼續傳承著這份干年的情感。

餐桌不僅是用餐的工具,更是情感的容器,記錄著一家人的歡聲笑語,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與親情的延續。
宋代文人崇尚“四般雅事”——點茶、焚香、插花、掛畫,這些雅事往往在與親友相聚時進行。如今,我們圍繞圓桌,同樣可以體驗這些風雅活動,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,尋找一方寧靜與雅致。

宋式美學給我們留下的,不僅僅是顏色、紋樣、風格,更是對待生活的態度。在即將到來的中秋之夜,當月光灑滿人間,與家人圍坐在《宋式圓餐桌》旁,我們不僅是在品嘗美食,更是在延續一份千年的風雅與傳統。